学生咨询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 四、青春期性问题

2024-3-1


学生心理障碍与治疗

四、青春期性问题

青春期是人生中第二次生长高峰,是一个关键的转化时期,个体在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都从不成熟到成熟。青春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出现青少年生长突增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根据性医学的研究,女孩加速生长的发生年龄是12.14±0.88岁,男孩则迟2年才出现,平均为14.06 ±0.96岁。每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发育有早有晚,无论是性早熟或是青春期延迟,都会使青少年产生各种社会心理问题。

在心理咨询中青春期的性问题占有相当比例。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增加对性行为的启动和追求,起生物学催化剂的作用。社会经济、文化教养及宗教背景对青少年性行为都有极大影响。

青春期性问题大致可分为几下几种;

1、青春期体像问题假如青少年的身体形态不同于他们的同龄人,就会产生体像问题,因此使他们对性问题的态度和性行为发生改变,并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和一系列行为问题。体像问题中又可分为以下两种表现:

①对第二性征的烦恼由于缺乏有关的性生理知识,有些青少年在第二性征发育时期不理解、不接受和产生各种紧张、焦虑心理。例如,一位18岁男青年,因青春痤疮十分严重,影响了面容,他十分苦恼,从此不敢见人,不敢上学,并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经心理咨询,首先使他明白了青春期痤疮产生的原因,引导他积极治疗;由于态度改变,重新认识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并帮助他调理饮食,配合中医药物治疗,这种由于第二性征问题引起的抑郁与社交恐怖症也就很快得到治疗和矫正了。

此外,还有女孩由于乳房发育引起的种种疑虑:乳房疼痛、肿块、大小与形状的忧虑,都易引起他们的心理障碍,因而要及时给她们以相应的生理知识,怀疑有病时,就及时检查和治疗。男孩对变声的早晚也常常很敏感,易引起各种猜测。进入青春期后,还有些青少年对自己的相貌、身材格外关注,一点细小的伤痕,身体某个部位不引人注意的缺陷都会成为他们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导火线,因而心理咨询中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要观察和询问,以便掌握他们的特殊问题。

②对生殖器的烦恼和手淫问题青春期由于对自己性发育的倾向和性身份尚未充分理解,对生理过程的变化也缺乏有关的科学知识;许多男孩常常忧虑自己阴茎的大小,并产生性功能不全的错觉和自卑感。若缺乏有关生理知识的心理准备,男孩对首次遗精常会产生恐惧心理;女孩对于月经初潮和由月经引起的痛经,生活、学习、活动的不便,往往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的不适应,致使注意力分散、心情忧郁、情绪烦躁、低落,造成消极心理暗示。所以对于这类问题,必须通过传播科学知识,调节其不适应行为,使其乐观坚定地对待青春期出现

的新问题,就可逐步消除一切不良心理反应。

手淫在狭义上是指:以手摩擦阴部以获得性兴奋和达到性高潮。目前通常用其广义,即是自我性刺激。手淫问题常使青少年产生担忧和焦虑紧张,因不知道手淫是否对身体有害,总认为那些吓人的传言有根据,但又难于自我控制,手淫便成为不少青少年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手淫习惯在青少年中较普遍,男性青少年更是如此。国外调查15岁男孩有80%曾以手淫获得性高潮;而有些女孩不自觉地手淫,甚至并不懂得什么是手淫。实际上,手淫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自慰行为,其本质上对人的生理及性功能并无消极影响。但由于性愚昧、性无知造成的手淫恐怖,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危害和消极影响;只有晓以真知,明以科学,才能使青少年得到精神解脱。戒除手淫并不难,只要正确对待,手淫的问题并不会成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咨询中,大部分有手淫问题的男孩,并不直接谈手淫问题,而往往首先谈到其他症状,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紧张、口吃、神经衰弱、失眠症、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而当他们与心理医生谈得投机,产生了信任,就会讲出手淫问题,并将为之痛苦不堪的心理症结讲出来。

例如,一名19岁男青年,因手淫问题引起严重抑郁,两次割腕自杀被救,而其家长并不知道儿子有手淫行为,其母甚至不懂什么是手淫。经心理咨询中耐心询问与启发,男青年讲出自幼即有手淫行为,进入青春期之后,他想戒除手淫,但总不能自制,因而产生严重心理矛盾;并认为高考失败、工作后人际关系不好、失恋等等,都与手淫行为相联系,因而自暴自弃,企图以自杀了结生命。通过转变其认知结构。使他明确手淫本身并无害,与其它问题也无关,经分析他本人成长过程及存在弱点,明确了努力目标。经四次咨询后,这个男青年制定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开始参加业余职工大学学习,自信心明显增强;以后他戒除了手淫行为,各方面有了明显好转。一年后,他交上了女朋友;由于他工作上的进步和业务上的提高,领导让他参加外语培训,准备派往国外学习。对这位青年主要采用了认知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2、性幻想问题性幻想包括性活动的种种场面,往往远离现实。青春期出现荒诞离奇的性幻想,是正常的生理上的反映。社会上大量书刊、电影、广告及商业性的泛滥成灾的性信息的影响,也会诱发青少年的性幻想。目前进行的扫黄是有积极作用的,可减少对青少年的性刺激,引导其关注健康向上的知识和活动;另一方面也应通过意志与性格的锻炼培养,使青少年正确对待性幻想,增强自制力,不为社会上不良因素所腐蚀和引诱。性幻想,并不是精神上的病态反映,只是要对青少年的想入非非因势利导,使其性幻相发展为健康的理想与追求,防止误入歧途和变异为心理障碍。

例:一名17岁高二男生,以前一直学习较好,上高中后见到许多男女同学交朋友,十分羡慕,而他自己不善言谈,对女同学缺乏吸引力,但他仍想入非非,希望能结交一位漂亮的女朋友。因而导致学习中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这就是性幻想导致的心理障碍。经心理咨询引导他与女同学正常交往,建立友谊矫正了他注意力不稳定的状况,这个高中生又有了自信,积极地为同学、集体做好事,并决心考入大学。

另外,性幻想还常表现在一些青少年盲目地单相思方面。有些人以为某个异性对他(她)有好感,就胡思乱想起来,但自己又不敢表白,怕遭到拒绝;因而产生性压抑,这样极易引起各种心理疾患,或心身疾病,甚至导致妄想型精神病。因而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对于性幻想过度引起的心理障碍可及时得到矫正。所以,对于青春期发生的各种神经症也要注意是否与性幻想问题有关。

3.异性交往问题青春期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愿望与对异性的关注是正常的心理需求,青春期与异性建立纯真的友谊是一种精神营养,有益于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缺乏这种健康交往,则易于产生性心理的压抑和畸形发展。

由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与异性交往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偏离行为,由此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是较普遍的。青少年在异性交往方面的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和超前行为,其特点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交异性朋友争风吃醋、嫉妒、争强好胜,情绪波动较大,影响与同龄人的团结;

2)为与异性朋友约会,影响学习,成绩下降,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上差错百出;

3)因失去某异性朋友就情绪低落、消沉、抑郁,甚至为失恋而轻生;

4)赶时髦、重修饰、乱花钱,模仿成人消费方式,往往与家长发生严重冲突;

5)发生各种越轨行为。

异性交往中的偏离行为本身即是心理不成熟的产物,然而又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作用。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②社会开放后,大量流传于社会上的有关性问题的信息过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对两性问题的过分关注、探索并有盲目尝试的心理,尤其是淫秽录相、书刊等有巨大的不良影响。

③家长、教师与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引导不力,教育不得法,甚至对青少年的恋爱起到引诱、暗示作用,有些家长还促成子女过早恋爱,认为孩子有了对象即可放心了。

④青春期教育的缺乏。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如何……青少年缺乏这些知识和模仿对象,又无行为规范训练,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并常有成人训斥、误解、干涉和一些不应发生的教育事故

例如,一名男青年,在他十四岁时,曾结识一位女同学,二人关系较好,情同兄妹;一年后,二人考上高中,女同学家中觉察,即不让她与男青年来往,让女孩一心准备考大学。男青年受到极大精神刺激,不久得了失眠症,无法坚持学习,16岁时休学,以后四年不能学习和工作。至20岁时,男青年才找到心理医生咨询和治疗,经一年多的治疗和调整,男青年方能正常工作;他认识到自己青春期的幼稚行为,并为此感到羞愧。以后他交上了女朋友,才真正明白恋爱的含义。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还常遇到有些青少年确定并未恋爱,只是与异性同学、伙伴有一种纯真的友谊。但家长、教师却常常神经过敏,或将问题扩大化,还有的听信某些同学的风言风语,而造成误解。这样,很容易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由于不被理解和信任,造成严重心理障碍,由此而诱发抑郁症、恐怖症或其他精神疾患,这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因而对于青少年与异性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一定要了解真相,分清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治疗。

4.婚前性行为问题青少年尝试性生活的行为也在增加,并且年龄在逐年提前。这有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因对青少年教育措施不力,性教育薄弱;出于好奇心,冒险心理,或者为坏人教唆、引诱而轻率尝试性生活。

近年来,青少年发生婚前性行为现象逐年增加;农村中大量青少年因家庭逼迫而早婚;城镇青少年则是多被黄色录相。书籍、画册等引诱,而一时冲动发生婚前性行为。由于婚前性行为而弃学、与父母闹翻、离家出走等越来越多。这类问题已引起社会强烈反应。通过心理咨询治疗来矫正这类问题是当务之急,可防止青少年陷得更深,走得更远,使他们及时侮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避免误入歧途。

例如,一名18岁的高中生与同班、同岁的女朋友发生了性关系,他担心女友会怀孕,担心被她父母察觉,而在电话咨询中讲述了自己的担忧和疑虑。心理医生首先警告他不可再重复错误行为,对他晓以利害,促其接受教训;同时又帮助他消除疑虑,使他情绪稳定下来,重新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

5.未婚先孕问题据上海及北京部分医院统计,在人工流产中,未婚女青年占50%左右。这说明未婚先孕现象较严重,未婚母亲的人数也在增加,这不仅是个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问题,而且给女青年和后代造成心身健康的双重危害。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婚前做过人工流产或未婚先孕的女青年大多在心理上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影响心身健康发展,对婚后家庭生活也有严重消极影响,有的甚至因此而患较严重的神经症或发展为精神病。未婚先孕主要在预防,普及性知识教育极为重要,在青春期教育中特别应注意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教育,以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

在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中,与青春期性问题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平均占60%左右。对于患者本人或家长未意识到性问题的表现时,应启发他们实事求是地讲清心理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治。另外,还有些青少年对自身相貌、身体和性格等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导致旷课、休退学等,甚至一个小伤疤、眼睛的大小、身体的胖瘦也会带来严重心理负担,还有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等,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青春期性问题有关,不可忽视其问题的存在。我国及国外研究青春期教育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青春期的特点主要是性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在青少的心理咨询中,与青春期性问题有关的心理疾患值得重视,并应深入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性。

三、心理负荷即指心理上所承受的分量。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是指中学生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

心理学家认为,人体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惊恐反应阶段、抗振阶段、衰竭阶段。衰竭阶段是指人们在心理及生理上失去有效防御,也就是人处于崩溃阶段。这个阶段,人所具有的适应性能量由于心理压力的生理反应超过极限而耗尽。这种状况危害最大。具体地讲,中学生主要有下列几种心理负荷:

1.升学负荷。千千万万的学生都要去挤升学这座独木桥。在家里,少不了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在学校,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频繁的考试,生活紧张而单调。

2、就业负荷。这在高三、初三年级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假如毕业后考不上大学、高中怎么办?什么时候才能就业?干什么工作等,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他们。

3.情感负荷。包括来自父母及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影响。做父母的对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无自立的空间;过分的使得他们无法承受。在男女同学之间,有部分学生已产生结识异性朋友的朦陇意识,然而,这种意识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以及社会的承认,对此,他们也常常焦躁不安。

4.社会负荷。目前,社会变革很快,学生反应敏感,他们渴望通过教育来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中学教育一时又很难满足这一需求。由此,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反感,不愿意读书。

5.寻找自己的负荷。一部分中学生希望走出家庭、学校,去闯荡社会,试试自己的本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大多数成年人不理睬,也不理解他们这种要求,总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从而引起学生抱怨。

6,交际需求的负荷。社会上人情风也会对中学生产生一业的影响,他们模仿大人进行交际,有的也抽烟、搓麻将、下馆子。然而,由于无经济来源,只好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心理学家对中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表明,心理负荷对中学生学习、工作影响很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只对那些智力高、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起积极作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会起消极作用。

2)一个学生如无任何心理负荷,对其学习。工作反而不利,只有适度的心理负荷,学习、工作进步的幅度才最大。

3)心理负荷影响学生性质与其年龄关系极大,对小学生会起消极作用,而对中学生则可起激励作用。

4)每个学生所能承受的心理负荷差异很大。由于心理素质不同,同等强度的心理负荷对学生影响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些结构可视为我们正确调节中学生心理负荷的重要依据。

那么,如何调节好中学生的心理负荷呢?

(一)必须正确认识心理负荷目前,中学生的心理负荷普遍超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应注重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然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适度的心理负荷对中学生来说则是一个激励因素。因此,调节中学生心理负荷的原则应是:减轻过重的心理负荷,为中学生创立适度的心理负荷。

(二)注重中学生生活环境的优化

各种不同环境,以及同一环境下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紧张刺激物不尽相同,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也会不完全相同。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有高有低,对外界刺激物反应差异很大。因此,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只能从总体上说。优化中学生生活环境不仅指消除对中学生起消极作用的紧张刺激物;而且包括为中学生创设积极的紧张刺激物

1.消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社会有这么一种倾向,即认为中学生只有进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才是人才,这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认为,中学是基础教育,培养大学生只是中学的一个任务,而不是全部。升学率当然应该追求,但前提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违反了这一原则,追求升学率就成为消极的紧张刺激物

2.消除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良环境,为中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目前,各种书刊、杂志、录音及录像等对中学生影响很大,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中学生模仿其中人物,产生了角色倒错,淡化了学生角色意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我们要为中学生提供健康的文艺作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不可放任自流。

3.消除一切向钱看的倾向。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使他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介入了金钱这一因素。我们应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引导好他们的活动。

4.消除学生=读书的意识。传统的观念是,学生天生就是读书,上大学就是中学生的全部追求。这种观念在一些同志的头脑中是很深的。无疑,读书在中学生中要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社会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要致力于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增强

从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其心理负荷确有需要减轻的一面。然而,要完全消除不仅做不到,而且也毫无必要。由于心理负荷本身的特点及中学生感受心理负荷的实际情况,提高中学

生的适应能力,变心理压力为动力是很重要的。适应能力是构成中学生心理压力承受力的关键因素。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证明,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感受紧张刺激物的强度有关。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应付紧张刺激物也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出现心理压力时,可自觉地选择积极的适应机制或通过变换环境、心理咨询等合理方式来摆脱困境。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心理学实验证明,凡是对自己认识与评价和本人实际情况越符合,他表现的自我防卫能力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品质的客观表现,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确定正确的志向水平

2.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紧张度。要使他们学会按自己的愿望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假如心理负荷过重,可以利用身体活动,如散步、打球、骑自行车等来使自己的神经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也可用词语或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或情感发生转向,以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3.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端正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心理负荷的产生往往与缺乏一定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例如,感情负荷就是由于中学生没有类似情绪体验,适应不了而产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端正、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四、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这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在正常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就形成和发展自我肯定意识,表现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如果自尊的需要屡受挫折,人们就会因羞耻感与屈辱感的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一、自我否定意识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自我否定意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

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更加明显。

随着自我否定的发展,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自欺欺人、表里不一的虚伪性格,甚至走向悲观厌世,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

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甚至酿成自杀、自伤、凶杀、出走等恶性事故。

中小学里的差生以及暂时处于中间状态的差生后备军,往往被家长和教师贬为没有出息不堪造就,普遍受到冷遇和歧视,自卑感十分严重。

二、中小学生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主要原因

生理方面——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明显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若受嘲弄、冷遇,更觉无地自容。

智能方面——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无法赶上,于是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

家庭方面——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的或残缺畸形的家庭,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能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急剧发展。

教育方面——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虽然都有一定作用,但导致中小学生形成自我否定意识的关键原因则在教育方面。

家长出于对子女的成就期待,从孩子进人小学后,甚至早.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向他们提出学习上争优秀的要求,而绝大部分家长在这种要求中的实际期待只片面强调考试得高分,评比当三好之类。由于在全体学生中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即使竭尽全力也必然处于中间甚至落后状态。望子成龙的家长对于这样为数众多的不能达到要求的孩子,自然是千方百计地施加种种压力。开始往往是温和的劝勉,耐心的说服,加上物质刺激,继而则是逐步升级的严厉训斥,甚至是粗暴的责备和惩罚。事实说明,承受这类精神压力的孩子,一般是难以改变其中间和落后状态的。于是,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还往往情不自禁地运用尖刻的嘲讽方式,对待自尊心已经倍受打击的孩子。这

很容易诱发和强化自我否定意识。另外,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另外一个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学校,来自教师,近年来,学校教育对学生施加的压力,也十分严重。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冲击,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秀生产生日益明显的偏爱心理,而对多数处于中间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冷淡,甚至厌弃态度。抽样调查发现:自己承认有偏爱心理的学校领导人与教师,在小学占92%,在中学占78%。这种教风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受冷淡和厌弃的学生普遍滋长严重的自我否定意识。

三、矫治学生的自卑心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l、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学生层次较低的心理需求;

2.适当考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能够忍受旷日持久的考验,不畏首畏尾。还可以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要关心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并将这种特长及其最现实的社会效益影响、渗透到学生感到自卑的劣势方面,促使其进步;

4.创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使自卑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5.多和家长联系,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使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

五、不愿揭短的心理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它对中学生道德是非观念的发展和良好的集体风气形成都有一定阻碍作用,也对教育工作者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要纠正、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学生不愿‘’揭短的原因

某些教育方法上的失误,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不愿揭短。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注意工作方法,处理问题时简单粗暴。发现学生的缺点错误不是去询问前因后果,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严厉训斥,甚至进行人格上的侮辱,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因此偶尔出现了过失,当事者诚惶诚恐,别的人也跟着担心受怕,于是大家索性抱侥幸心理,查得出就挨你一顿批;查不出就算我走运,大家守口如瓶。

部分中学生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揭短。他们不但不揭短处,相反还要相互袒护、掩饰。这样做了,还自以为是为集体争了光,为同学争了气,维护了集体利益。

正是由于缺少强有力的集体舆论,导致学生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这使得积极的集体舆论难以形成,往往会出现敢于揭发错误和缺点的同学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向老师如实反映情况的学生会在同学处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遭到冷嘲热讽,于是就导致学生不敢揭短。不想揭短。

因此要使学生摒弃落后意识的影响,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体验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注意把他们的道德意识引向正确方向。

二、利用舆论的力量

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进行表扬和批评,着力促进健康的班风的形成和班级常规的建立,促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趋于定型。在班集体中发扬正气,抵制歪风,激发学生确立正确的荣誉感、责任感。

三、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友谊观

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往往不大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容易把同龄人做为知己,对他们能无话不谈,什么秘密都能公开,而对师长不愿讲真心话。另外,中学生情感好走另一个极端,带有文饰。曲折的性质。有些学生还会把不向师长检举同伴的缺点视为一种坚定勇敢的举动。

受错误的处世哲学的影响,部分中学生讲究封建主义的哥儿们义气。也有人认定人要以和为贵,何必动辄去得罪人。他们还认为得罪一个,可能失掉一批,会被同学看不起。

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友谊观念。中学生进人结帮年龄,对父母、教师的信赖在减弱,而对伙伴和小团体的信赖在增强,出现在同龄伙伴中寻找支持的倾向。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成人难以理解的秘密,即使他们发现伙伴的错误,也决不轻易披露。所以,要引导学生把友谊建立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使他们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在是非曲直面前直言不讳,帮助同学克服缺点,纠正错误。这样的友谊才是真实而又健康的友谊。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很多同学护短,是因为一方面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是非观念,道德评判能力差,由于中学生的道德评价水平还较低,还不能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往往是非模糊,对光荣和耻辱、美德与丑行等作出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又受逆反心理的抗拒情绪的支配。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教师、班集体失去信任,甚至抱对立情绪,无论你提的要求正确与否,他们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对抗意识与对立的态度。结果常常是你要他说,他就偏不说,你说这不正确,他偏认为没有错。所以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分析。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自己行为上的是非、美丑,在自我教育、自我分析中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积极向上,逐步培养起优良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六、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也极其常见。由于知识和阅历限制,中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并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团体压力,是中学生从众的情境因素

1.群体压力。包括群体的人数、群体吸引力和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高低等。一般而言,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造成某一观点的人越多,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则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从众;如果这个班集体或哥儿们伙伴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得中学生遵从群体的意愿;同时,在一个班级、伙伴中,班级干部、小群体的头头较不易从众,威信较低的一般同学则较容易从众。

2.规范压力。角色规范不仅为角色扮演者规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具有激励和制止的力量,即通过社会赞许、人际关系亲热等勉励人们信守规范;也可利用人们存在的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心理,通过社会谴责、人际关系方面冷淡等制止背离角色规范的行为。中学生的规范包括有形的无形的两种。有形的指学校规章制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无形指班级舆论、班风,特别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里成员之间的默契规范等。在中学里,有形和无形的规范时常是矛盾的。有时,无形的规范起着更大的作用,更不易被教师所发觉,这种无形规范产生一种压力,使得这一班级、小组或群体的成员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遭人讨厌、嫌弃,必须参照周围的情况行事,遵从群体的规范。

3.经验压力。经验压力引起从众的第一类情况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成绩好、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人家,这类现象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尤为明显;第二类经验压力,即有的同学将大多数同学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或虽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别人挖苦,从而表面从众,内

心保留自己的看法。

4.情景压力。由于一时情景所引起的从众,在中学生中占有较大比例。例如,一个班级中,假如好人好事没人表扬,坏人坏事没人批评,那么可以想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较易产生不良的从众行为。当许多同学在跟着做坏事时,只要其中一人站出来反对或制止,就可能大大减少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学生做坏事的从众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二、矫治中学生的从众心理

1.创设友好向上的班级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利用班集体矫治从众心理,一要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发生在学生周围的较大的事件及学生容易模糊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发动学生讨论、说理,进行适当的表扬、批评、实践等,使学生明白不良舆论、不良规范的思想行为根源及其危害,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规范。二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在思想上自我教育,可以在思想上、行为上弄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加以抵制。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思维独立性的批判性的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取决于内化了的自我要求和努力。集体教育只有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三要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非正式群体所具有的凝聚力、号召力,学生往往会屈服于小群体而盲目从众。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的正常友谊和社交活动的同时,对其自发形成起来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加以鼓励引导,使其朝着上进的方向发展;对其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四要运用心理暗示,制止学生消极从众。

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的随大流现象,有时正面地提出批评、要求,往往是较勉强、无效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妨可以通过角色期待兴趣诱变等方法,从而达到制止消极从众,并转向良好行为的目的。

2.改革教育内容。第一,在考虑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教育主要应培养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情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第二,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只重视课堂、书本转向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接触外界社会环境和适应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增强自我辨别、判断的能力;第三,中学生盲目随大流,不少是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善、不健全引起的。因此,德育及其它教育中都必须突出一点,即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3.树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个体意识的教育思想。个性特征方面的从众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智力、情绪、性格、自尊心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他们是较自信的还是较易从众的。一般而言,智力较低、情绪较不稳定、较重视同学和教师怎样评价自己的学生,较易从众;二是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别人相处时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行为较被动者。社会态度、价值观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最高层次,它最终决定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中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个性体系在逐步形成,并制约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是防止、克服其产生不良从众行为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积极的情感、坚持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作为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

的主要任务来抓,以学生个性是否完善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必须承认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做到因材施教。

个体意识是人类对自我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目前学校教育现状看,由于传统的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观念的存在,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上,往往只强调了集体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只发展了学生的集体观念,这就可能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和集体、个体意识和集体意识混同起来,只有集体意识,没有个体意识,只知盲目、被动地随大流和麻木地服从集体,不能独立地判断是非,这正是目前中学生较容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的重要根源。单纯强调自我或集体都是不可取的,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关键的是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注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个体意识。

4.实行民主教育。第一,变教育、教学中的单向传导为双向的民主交流,对克服学生的从众心理是很重要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期望具有相互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要求是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学生很少有倾吐心里话的地方,在校内发表个人见解和对教师提出要求的机会少的可怜.久而久之,学生的要求和见解得不到满足与鼓励,人云亦云者、听话者往往被认为是好学生。可见,改革教育方法的第一步就是不仅重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和时间,变单纯教师要求学生为师生相互尊重;

彼此沟通。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第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学生是否从众的重要原因。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导,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较低、情绪不稳定、胆小而自尊心较强的同学来说,更应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多让他们获得学习、工作上成功的体验,这是增强自信、稳定情绪的必要步骤。

5.班主任领导方式与从众心理的改变。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和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事实证明,班主任采用的若是专制的方式,必然会使得一些学生在屈服于班主任的威力之下,养成阳奉阴违的不良习惯。长期下去,部分学生就可能缺少独立自主的精神,处处依赖班主任;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对班主任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并容易趋向于小群体的行为。假如班主任采用的是放任自流的方式,班级正气就可能下降,错误倾向就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由于得不到班主任良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可能缺乏正确的准则而盲目从众。

教育研究表明,在民主、理解、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下,容易形成融洽、活泼的班级气氛,学生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可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否则班主任若采取专制和放任自流的态度管理班级,是不利于班级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的。

七、一、学生自我意识取向上三种需要矫正的情况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是个体对主体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环节。这里,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集中代表了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

在普通中学中,下列表现具有代表性:一些学生尽管思想境界较低,显得自私、高傲等,但他的自我感觉却特别好,自我分析很不错,因而自我评价也很高;一些缺乏良好公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同学大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区区小事,大可不必小题大作。这种按错误标准或层次要求作为自我评价的取向无疑是主观、片面、失实的。

(二)自我体验失衡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那些思想层次较低、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表面上似乎处在和谐统一的情感体验氛围中,其实又常为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整体需要与自我需要的相异性困惑,只不过是强烈的自我需要所表现出来的自尊心掩盖了情感体验上的失衡而已。自我情感体验表层上的和谐统一是学生思想、行为矫治过程中的重要心理障碍,而自我情感体验内在的不平衡则是情理育人的契机。

(三)自我调节失控

自我调节是个体对自我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觉而有目的的调整,它集中体现了自我意识在塑造自我和处理主客体关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动员、自我控制等。其中自我控制是最基本的调节手段。

有这种清况:学生明知自己错了,或者基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可就是波动反复、驾驭不了自我,症结在于自制力的薄弱。因此,自我控制在学生错误思想、错误行为的矫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我意识取向的形成氛围

要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取向,应努力形成优良的客体氛围和主体氛围。客体氛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会影响乃至决定学生的意识取向。这种客体氛围既有社会大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氛围,思想、道德习俗氛围,又有学校、家庭及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氛围和人际关系中折射出来的心态氛围。而主体氛围则是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心理氛围。

(一)优良的学校氛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正确取向的前提

优良的学校氛围,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其间应是非分明,充溢着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气氛。良好的校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感染、熏陶学生;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实在、具体的导向作用;而良好的师风,既包含着高尚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又包含着甘于奉献的人梯精神和热爱学生、转化学生的艰苦而富于艺术性的劳动。不少暂时后进的学生,就是在具有良好师风的老师寓严于爱的反复教导中,在情感共鸣、心灵碰撞的深层感应中弃旧从新的。

(二)优良的心理氛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正确取向的关键.

优良的心理氛围以成熟度为其标志,以内在需要为其核心,又以个性品质为其动力机制。这是主体心理氛围的主要内容。形成优良的心理氛围应当注重以下方面:

1.提高成熟度。学生的成熟度是指学生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所能适应的程度。就成熟度在人格培养方面的要求而言,应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具有以三热爱为具体内涵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此产生的模糊、动摇或淡薄、无所谓,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警惕的。其二,具有正确的道德信念、规范。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不应以西方道德中的糟粕和社会生活中的庸俗道德左右自己。应在正确道德信念指导下实施良好的行为规范,不少学生于此或多或少存在差距。其三,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即能客观、辩证地评价自己,从中体验进步、成功的愉悦情感,克服消极、自卑或自傲、自负等心理障碍,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在正误、是非的较量中战胜非我,提高自我效能。具有上述体现的学生才算是成熟度较高的学生,而具有如此成熟度的学生,同时也具有了优良的心理氛围。

2.培养内在需要。如果学生对来自客体(学校、家庭、他人)的正确规劝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自然也就有了自制能力。当某一事件突然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或突然触到他们心灵深处的共振区域时,他们往往会积极反应,心悦诚服地激发改过自新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的一系列正确引导,一定要想方设法内化为那些学生的自我需要,并在及时鼓励、扶持中形成

一个比较稳定的、优良的心理氛围,才会产生成效。

3.强化个性品质。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就必须强化对学生个性品质,尤其是自制力和人格力量的训练。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精心设置一个个阶梯,让那些思想、行为需要矫治的学生在进步中获取自信,又在自信中得到提高。当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学生思想发展的动力时,学生的进步将是稳定。明显的。

八、一、要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开放型的个性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特别看重自我。各种心理上的自我性表现在学习中,往往是独立性强于依赖性,内向性盖过外显性,含蓄性替代直露性。他们敏于思索,却不肯轻易表露,有独自的见解,但又不愿随便开口;想接受指导,又不喜盲目听从,于是便出现了学习心理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碰撞的结果,往往会呈现自我封闭或半自我封闭的状态。久而久之,这种状态便积淀成为一种与少年时代大相径庭的心态。这样,闭锁心理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因此,为了打开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学习、活动和生活中,克服自我封闭的状态。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学习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生视野更宽广、开阔,思想的内容也更丰富、深刻,这就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在批判能力上,发展得更为快速和突出。表现在学习上,一方面他们思维的触角已不再停留于对那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表层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而是沿着为什么何以见得的流程向认识的深层推进和延伸。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别出心裁、猎奇求新,甚至于去思索与教科书、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本是思维发散、学习深僻的好势头,然而由于在心理上过早地筑就了自我基地,而且性格上又多内在的差异,优等生想一鸣惊人以显示自己的学习优势和思辨能力,差等生则顾虑因失误而外露自己知识的浅薄和无能。这种个性中差异、矛盾、冲突的结果,不仅形成了闭锁的心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速和推进了这种势态的发展。一些学生认为人大了,要多一点冷静思考,少一点热烈的答问与其说不好,倒不如不说的好

中学生对于自我价值的估量,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辩证地分析对待学习中的自我性,才有可能冲破心理上自我封闭的罗网,清除由于心理矛盾导致的积淀,敞开胸怀,使自己成为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借鉴他人优化学习的机制,使自己的思维有用武之地。大凡有闭锁心理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有关。这是因为习惯不良、方法欠佳,易于造成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断路,影响信息的传递,降低感受的功能,这样就会产生心理的闭锁性。因此,要防止心理闭锁,弱化闭锁势态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五官协同,使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想等一连串的活动,成为学习过程的统一体。这样就能沟通大脑区域间的联系,建立优势兴奋中心,以排除由于心理闭锁所导致的思路阻塞或中断,从而保持信息加工的畅通。实践证明,中学生一旦学会了优化学习,心理上再紧、再难的也一定能自动启开的。

九、中学生心理挫折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它既与学生的需要和追求目的的特点和性质分不开,又与实现目的、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目的和需要是一种主观要求,它们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心理挫折的基本原因。

一、心理挫折的表现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逐步学会用各种态度与方式对心理挫折做出反应。这些反应经过强化和重复,逐渐成为对待心理挫折的一定的习惯表现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会因人而异。一般表现为下面两种方式:

1.对待心理挫折的积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战胜挫折。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l)克服。通过不断的努力,克服形成挫折的原因,使需要获得满足;

2)表同作用。指学生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的希望去做,以减轻内心的痛苦;或者把别人具备、自己不具备的品质强加在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

3)升华作用。在比较低的目标或需要受挫后,转移到较

高境界的目标或需要上去;

4)补偿作用。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它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别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

2.对待心理挫折的消极方式。这种方式是指想摆脱引起心理挫折的情境,但问题并未解决,对心理挫折作无力的消极反应,2减轻受挫感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它主要表现为:

l)孤立。从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挫折情境中退却,尽量地避免同现实中的人们接触

2)幻想。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在幻想中去想入非非,以求得梦幻中的精神满足。青少年学生富于幻想,这种情况的发生,往往造成多梦、酗酒。算命、信仰宗教等;

3)倒退。这种情况是指当有的学生受挫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4)逃避现实。预感挫折将要发生,不敢面对它、克服它,而设法躲避;

5)求得注意。一旦学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设法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一种极端的表现是,一些差生在学习上或集体生活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便故意调皮寻事,显示自己,求得大家对他的注意。

6)文饰作用。指无法实现目的而遭受挫折时,就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失败加以解释和辩解,但用来原谅自己的理由常常不是真正的理由,往往是将挫折、过失的责任推诿给别人,以使自己心安理得;

7)酸葡萄作用。指追求的目标得不到或受挫折后,在找出造成挫折的原因时,为冲淡自己的内心不安,就常常将对方贬值。这种心理同《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情境相似;

8)投射作用。即把能引起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望、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推向别人或周围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9)反向作用。指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采取一种相反的行动;

10)攻击性行为。学生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和事的抵触反应,想借助攻击外界的人和事,来消除来自挫折的紧张。它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直接的攻击性行为。对有关人和事直接而公开地产生抵触情绪与行动。如对使自己受挫的人行凶、殴打、谩骂等。这种攻击性行为往往夹杂着强烈的恐惧心理与愤懑情绪。第二、间接的攻击性行为,即转移作用。对有关人和事的抵触情绪与行动,无法对其直接表现时,转移到其它较安全的对象上去。一般是由于无法对使自己受挫的人和事直接加以攻击时所发生的变相行为。二、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方法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多半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是带有危险性的,但处理得好,也可转化为潜在的积极因素。如果教育者只就心理挫折的消极表现大惊小怪,粗暴对待,不去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和消除心理挫折产生的根源——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那就只能促使学生的心理挫折向恶性一端发展,造成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失常、焦虑不安、抑郁消沉,甚至发生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教育者能以诱导、尊重。关心、同情、谅解、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挫折,针对不同的情况机智巧妙地加以适当的处理,多数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一般地说,学生心理挫折的消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缓和矛盾,稳定情绪。学生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往往情绪高度激动,甚至做出意料不到的事情来。因此,我们就不能像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方式,而应立即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先缓解学生内心的矛盾,使其情绪稳定下来,再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学生迅速地恢复心理平衡。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会突然固执起来,和老师顶撞,拒绝接受教育,不执行教师的要求。怎么办?常见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激情对激情,大发脾气,采用训斥、辱骂或体罚的强制手段,坚持要学生执行教师的要求,结果是造成僵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另一种是讲究教育的机智,在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或一方心理失常的情况下,暂不和这个学生评论是非,而是根据情况,采用各种迂回、巧妙的办法使之把气消下去,恢复心理平衡,冷静下来,再耐心地进行教育。这两种方法,效果完全不一样,前一种方法激化了矛盾,后一种方法钝化了矛盾。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遇到挫折、发怒生气时,肾上腺大量分泌出一种肾上腺素。这种肾上腺素的大量增加会使人体内的血糖血压升高,肌肉的紧张度提高,情绪激动。自控能力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别人的任何偏激语言,只能起火上加油的作用,只有用温暖人耳的善言进行劝慰。才能使其逐步恢复平衡,并开始听得进深入一步的劝告。善言相慰,可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人都注重感情的特点,用关怀体贴的语言去打动、说服发怒者,使其感到劝慰者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爱护他;二是用表示可以理解发怒者心理的话语进行劝慰。这种语言一出口,发怒者的心中马上便会产生他是自己人的好感,甚至产生他支持我他在为我说话的感觉。当然,运用同情的语言进行劝慰时,应注意防止无原则的迁就和不辨是非的随。

2.创造条件,克服外部挫折。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使其某些目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从而形成心理挫折。外部挫折有以下三种:

1)缺乏性挫折。即由于外部条件不充分,致使目的的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而形成的挫折。如由于长时期在家庭、学校得不到父母、老师的喜爱,一些中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被嫌弃儿;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致使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

2)损失性挫折。指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由于外部条件的突然变化而不能得到满足所引起的挫折。如一个在初中阶段的优等生,进人高中阶段后,可能成为中等生,甚至差生。原来得到满足的自尊需要,一下子中断不能满足,产生烦恼、紧张等心理;

3)干预性挫折。由于受到来自外界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干扰阻止,而不能达到满足需要的目标所引起的挫折。如有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受到老师的制止,就是由于受到外部的积极干预;一个学生正在学习,由于另一个学生的捣乱,使之欲学不能,就是受到外部的消极干预。

学生一旦遭受外部挫折后,往往摆脱不了苦恼情境,或者因为遭受的挫折与某种情境相联系,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表现出愁闷、痛苦。较好的办法是启发和鼓励他们肯定自己,引导他们看到今后的目标和希望,以冲淡他们的苦闷;或者传播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转移他们的情绪;也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减轻或消除挫折感,使心理变得愉快起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外部条件的限制,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积极地适应环境。学生一旦懂得和掌握了这个方法,就能在挫折面前自觉地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很多挫折是受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使某种目的得不到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

l)缺陷性挫折。指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其它个体内部条件的缺陷而不能满足需要所引起的挫折。如某学生一心想参加校篮球队,但由于身材太矮,未能如愿。

2)损伤性挫折。指由于身体突然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挫折。如由于意外事故,不能登台演出,从而失去了表现自己艺术才能的机会。

3)抑制性挫折。指自己从心底里禁止需要的满足而引起挫折。如一个学生,当别人问他问题时,他因害怕耽误自己的学习而不愿帮助同学。事后又很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学生处于受内部挫折的情境中,往往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因此,创造一种情境,使受挫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发泄他的抱怨,从而冷静下来,才能使他们恢复理智状态。沟通思想,了解苦情,就是通过我们与受挫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使受挫学生说出心理的抱怨,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对个别受挫的学生,我们应主动地接近他,通过谈心,沟通思想,引导他把憋在心中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家长、亲友吐露,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别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帮助,使结在心里的疙瘩解开,从而减轻自身的精神压力。

4.知己知彼,确定合理的目标。当学生长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屡遭失败时,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析现实,审视目标。如果达到这一目标的多种尝试都告失败,就要分析所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这种可能,就要引导他们扬长避短,调整目标,另谋出路,即放弃原来的需要和动机,谋求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这种目标的审定和转移,不是惧怕困难,而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河北邢台畅想心理职业培训学校·畅想心理咨询中心

网址:http://www.hbxtxl.cn/     http://www.xtxlzx.com/ 

地址一:邢台市襄都区(开元路与团结路交叉路口北行100米路东)恒大城2号公寓楼7层716室

地址二:邢台市襄都区红星西街(路南)西仓巷南行20米路东

乘市内18路公交车到邢台市政府下车西行30米(路南)西仓巷街路东

联系电话:13363713910  13131956613  18131966618  张老师

办公电话:0319—5212185   

 

 

预约电话;0319-5212185 手机:13363713910 18131966618 13131956613

地址一:邢台市桥东红星西街路南西仓巷路东

地址二:邢台市襄都区恒大城(开元路与团结路交叉路口北行100米路东)2号公寓7层16号工作室

版权所有 : 邢台市畅想心理咨询中心 E-mail:zym3285700@163.com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4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