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讨论  

网瘾”现象之探究与对策

2024-3-3

                                       网瘾”现象之探究与对策

     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我们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很大改变。传奇私服发布网在推动社会加速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产生了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其中“网瘾” 的出现给不少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国内教育、医学、心理学界都在从各自的角度析辨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都在努力寻找应对“网瘾”的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瘾”的机理还不甚明了,不良影响的界定有着比较大的争议。那究竟怎样正确认识“网瘾”现象呢?这需要我们对实际情况进行多项深入调查,用俯看的角度去审视,以变换思维(非习惯性)的方式去分析“网瘾”,或许这样才能把问题搞得更清楚些。
    我们弄清楚“网瘾”内在关系,给其一个客观、科学的定义,这对控制和减少“网瘾”的发生,纠正“网瘾”的不良影响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通过调查统计,查阅有关信息资料,我们对“网瘾”做了一些客观的,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内在因子进行了一些逻辑性的推测,现将分析和推测的情况撰文如下:
1.“网瘾”现象的观察
从观察和接触中我们注意到不同个体人的“网瘾”情况有着不少共性或近似之处:
    1.1. 网民中“网瘾”人数
    在我国网民中青少年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人。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5年、2007年两次调查基础上,委托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于2009年开展了第三次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在研究报告中统计分析有“网瘾”表现的城市青少年约为14.1%,人数大约在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有约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在1824.4万左右。 这反映出有“网瘾”和有其倾向的人数在我们国家已不是个别人的问题。
1.2年龄分布
     从有关资料了解到,出现“网瘾”现象的年龄小到2岁,  大到40岁左右。   其中12岁~20岁是主要年龄段,17岁的最为多见。  我们通过网上问答调查和到有“网瘾”孩子家庭,以及开展矫正“网瘾”的机构走访,获得的结果是 “网瘾”的人群中93.6%为14~24岁的青少年,17~19岁占 “网瘾”青少年的74.2%。40岁以上有明显“网瘾”现象的人尚未发现。
1.3. 性别
      在男女性别上,“网瘾”青少年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在382例随机调查中男生为72.3%,女生为27.7%。
1.4. 职业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网瘾”者都是无工作或无固定职业的人。80.8%是中学流失到社会的学生和在校自由散漫的中学生、大学生。只有不到20%是待业人员和没有比较稳定事情可做的青年农民工,以及闲赋在家的青年主妇等人群。
1.5. 文化层次
    “网瘾”者中初中文化水平(包括未毕业初中生)为32.6%,高中文化水平(主要是职高学生,包括未毕业的)为34.4%,大学文化水平(包括未毕业大学生)为30.8%,2.2%为高小学文化水平和其他文化水平。
1.6. 网络内容
    在382例 “网瘾”调查者中88.4%玩博弈游戏,而网聊等约占11.6%。在博弈游戏中有82.6%是玩大型网络博弈游戏。博弈游戏内容主要是格斗、射击等,其中拼杀游戏占86.2%,棋牌类和体育竞技占12.5%,其他仅为1.3%。
1.7. 性格与习性
   在“网瘾”人群中性格比较内向的居多,占85.4%,他们多为好静而不好动,没有什么劣行行为,如打架斗殴、抢劫、偷盗等。但生活上几乎都存在懒散的表现,是一些自信心比较缺乏,对现实比较迷惘,自控力比较差的人。
1.8. 家庭环境
   有“网瘾”的青少年96.4%都是城镇家庭的孩子,家境经济条件比较好,而家庭教育在其行为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存在欠缺或者方法不当。
1.9. 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教育
   在 “网瘾”青少年中对互联网安全使用情况,99.3%不知道应该注意避免哪些有害的问题,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互联网。
2. “网瘾”现象的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和查阅资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给“网瘾”现象勾画出这样一个轮廓,即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网络内容、性格与习性、家庭经济条件,以及受教育的状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划线。
    2.1 “网瘾”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学生(尽管有些已不在学校学习),他们正处在人格转变阶段,有独立性增强(叛逆、任性),个性张扬,情绪波动大等心理变化。
   2.2青少年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在不少方面缺乏实际判断能力,他们多是凭着兴趣和爱好进行互联网的活动。
   2.3在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同时,“网瘾”学生在学习上受阻或者失去学习上的动力,希望从网络上获得能力的认可。
    2.4从学校出来后处在没有工作可做的无事状态,内心空虚,通过互联网填补空虚、排解郁闷。
    2.5网络上博弈游戏,尤其是大型的人与人博弈游戏中激烈、刺激性的画面、虚幻神奇的演绎激发了这些青少年内心的超然和释放,是引发上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由于在网络中勿须处理太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流没有太多的顾虑,容易找到性格相投的人,所以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更喜好网络形式的活动。
   2.7在品德方面大多数“网瘾”者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很少有故意危害他人的劣行行为,他们更多的表现为自娱自乐的做法。
   2.8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 “网瘾”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由于有些家庭和学校缺失心理素质教育和互联网正确使用教育,使一些青少年处在放纵情绪和行为的状态中。上网时毫无选择地接受形形色色的影响,在这样情况下“网瘾”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2.9家境有一定经济条件是“网瘾”者存在的基础条件,这也是“网瘾”现象的特性之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网瘾”有着特定年龄段,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在形成“网瘾”的诸多因素中心理素质状况、有关教育的缺失、网络博弈游戏,尤其是大型人与人的博弈游戏是最主要的三大因素。
   3. “网瘾”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疾病的商榷
成瘾表现是我们人类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看书入迷,精彩的连续剧让人欲罢不能,国粹京剧令现今不少70、80岁的老前辈如痴如醉。麻将、扑克、下棋等传统游戏使许多人乐此不疲,而那些为学问、事业废寝忘食的人们的入境状态无不是一种成瘾着迷的表现。这些成年人进行的活动虽然也能够处在入迷状态,但都可以节制而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对生理健康一般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网瘾”则不然,由于发生的对象多是人格转型,自控力比较差的青少年。他们面对现实中的学业竞争、就业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会有许多困惑、迷惘,心情时有郁闷、沮丧,这时身边又无人帮助排解和引导,而互联网上的随心所欲正符合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他们在虚幻情景中进行激烈的博弈从而获得成就感。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无所顾忌地聊天谈心,倾吐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在虚幻中演绎着在现实中不能获得东西,做些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尽管是虚幻的),享受着虚幻超脱的快乐,… …,这样的感受使他们不能自己。在深陷痴迷状态中的他们头脑里是很难消除网络中的兴奋和快感,一旦长时离开网络就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就可能出现烦躁,情绪失控的表现。
    由于,连轴转的上网使尚在发育中的青少年身体严重透支,内分泌失衡,免疫力下降,多种器官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功能紊乱。而心脑系统和视力的伤害和功能失调首当其冲。曾经有报道在连续多天上网过程中发生猝死的事件。在与“网瘾”者交谈中了解到他们都会在上网时和/或下网后有这样或那样不适的感觉,如失眠、头痛、眩晕、注意力不集中、耳鸣、胃肠不舒服、恶心、厌食、容易感冒、视力模糊下降、两手发颤,走路不稳等表现。在酷刑中有种折磨犯人的方法就是采用剥夺睡眠方式导致其精神崩溃,神志错乱。换言之,“网瘾”者发生的症状也可以通过剥夺睡眠方式引发。所以,大脑长时间处在兴奋状态得不到休息时,是会出现精神异常表现的。
    那“网瘾”者是不是可以诊断为精神疾病呢?这确实需要我们在下诊断之前慎之又慎。因为,一旦确定为精神疾病,这些孩子就会贴上非正常人的标签,一辈子可能都要在精神病阴影中生活。对此,我们要以科学严谨、高度负责的态度去面对2000多万这样的青少年。
    通过以上调查和观察,至少有这样几点是值得商榷的:“网瘾”有着明显年龄时期,即主要只发生在15、6岁到23、4岁这个特定阶段。“网瘾”者的思维并没有真正错乱,不然怎样能够进行复杂的游戏活动呢?在改变现有环境情况下,结合心理疏导往往可以使其有明显的好转,甚至能够回归正常,这样成功的案例已经有过报道。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精神病人是没有什么特定年龄阶段,发病时思维错乱而无法进行有序的活动,用改变环境的方式不能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给众多的“网瘾”者下精神疾病的诊断。
    至于“网瘾”的成瘾与海洛因、冰毒类毒品,以及药物依赖性成瘾有着概念上的区别,是不可同语而论的。
    我们注意到“网瘾”者多是在不良的心境下产生网络依赖性,他们在互联网上寻求的就是心理上的抚慰和满足。因而“网瘾”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与心理活动有关,那些精神失常表现和躯体症状多与长期疲劳引起大脑和有关器官功能紊乱和受损有关。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长时间不正常的生活起居,确实会使生理发生改变,带来精神上的异常。当大脑伤害到一定程度,功能承受突破底线时,精神疾病的形成是完全有可能的,到那时“网瘾”者也就不能上网了。
    现在的精神病诊断与心理疾病表现有不少方面是相互重叠而不好区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给人们的理解和处理上造成了混乱。对此,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们很有必要共同商议一个科学、规范的区分方法。
4.“网瘾”的对策
    基于对网络成瘾关系的认识和思考,我们对“网瘾”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扭转“网瘾”青少年的迷恋网络的行为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具体是:
     4.1推动和加强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和互联网正确使用的教育
   在国家有关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文件精神指导下,心理专业机构积极向地方教育部门献计献策,争取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培训学校心理教师和德育教师,提高这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深入到一些素质教育薄弱的学校协助做好专题教育工作。积极向学校推荐一些好的心理健康和安全使用互联网方面的科普书籍,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从图书室里获得有关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使学生们知道有那些不良的心理活动会引起自己犯错误,在网上如何正确选择有用的资源,有意识的去规避不好的东西。
    4.2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行为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是改变“网瘾”青少年关键所在。只有调整好家庭教育方法,才能使“网瘾”的孩子真正走出入魔状态。
   可以把心理和行为上问题比较大的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或者举办公益性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们改变溺爱放纵或者简单粗暴的不正确做法。指导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教家长怎样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心谈心,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重塑自信心,正确去面对现实。向家长介绍、推荐一些好的心理健康知识书籍和安全使用互联网方面的书籍给孩子看,增加青少年了解有关知识的机会。
     如果孩子已经有“网瘾”表现就应该及时带到好的心理机构进行心理助导(心理援助和疏导),问题严重的则需要送到心理与行为矫正机构进行强化式的矫正。
    4.3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培训活动,把有“网瘾”倾向的青少年集中起来进行强化教育和心理疏导,建立有关问题的个人档案,定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4.4有严重“网瘾”的青少年确实需要有一段时间封闭式的行为矫正。在“网瘾”矫正过程中,应该以心理助导为主,配合行为训导。对有精神失常表现和躯体症状明显的要考虑使用副作用小,补脑养神的中药和/或推拿按摩来调理生理功能。如果“网瘾”者精神症状无法用心理助导和行为训导来缓解,这时就需要采用精神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网瘾”确实对青少年成长有着比较大的危害,其结果使“网瘾”青少年不能成为正常社会人,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如果不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这个行列,会给越来越多的家庭造成不幸,也会给社会增加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瘾”的危害性,大力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努力控制和减少“网瘾”的发生,让青少年在互联网时代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

河北邢台畅想心理职业培训学校·畅想心理咨询中心

网址:http://www.hbxtxl.cn/     http://www.xtxlzx.com/ 

地址一:邢台市襄都区(开元路与团结路交叉路口北行100米路东)恒大城2号公寓楼7层716室

地址二:邢台市襄都区红星西街(路南)西仓巷南行20米路东

乘市内18路公交车到邢台市政府下车西行30米(路南)西仓巷街路东

联系电话:13363713910  13131956613  18131966618  张老师

办公电话:0319—5212185   

 

 

预约电话;0319-5212185 手机:13363713910 18131966618 13131956613

地址一:邢台市桥东红星西街路南西仓巷路东

地址二:邢台市襄都区恒大城(开元路与团结路交叉路口北行100米路东)2号公寓7层16号工作室

版权所有 : 邢台市畅想心理咨询中心 E-mail:zym3285700@163.com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4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