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邓明昱1 博士
美国东西方健康科学学院,美国纽约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障碍。PTSD最初是用来描述各类创伤性战争经历后的种种结果,也称为“战争疲劳”。后来发现,在个体经历威胁生命事件之后后,都可能出现。其引发原因可以从自然灾害、事故到刑事暴力、虐待、战争。这种压力即可以是直接经历,如直接受伤;也可以是间接经历,如亲眼目睹他人死亡或受伤。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亦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基本表现、识别与诊断、以及心理干预和处理。
第一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与表现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理生理障碍。
导致产生PTSD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个人经历或目睹威胁生命的事件。这类事件包括战争、地震、严重灾害、严重事故、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等。几乎所有经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这类事件称为创伤性事件。
1邓明昱教授,医学博士(M.D.)、健康科学博士(Ph.D.),旅美华人心身医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现任美国东西方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任国际心身医学院院士、美国心身学会执委、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理事长。邓教授从业25年,率队参加过多次大型灾害后的心理援助工作,如1998年的中国特大洪灾、2001年的美国纽约恐怖袭击、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08年暑假,他到中国的10多个城市巡回主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处理”。南起广州,北至哈尔滨,聆听讲座的医生和心理师近万人。为中国大陆的专业人员弥补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专业知识空白。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28
许多创伤后的生还者恢复正常生活所需时间不长,但一些人却会因应激反应而无法恢复为平常的自己,甚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糟糕,这些个体可能会发展成PTSD。PTSD患者通常会经历诸如发噩梦和头脑中不时记忆闪回,并有睡眠困难,感觉与人分离和疏远。这些症状若足够严重并持续时间够久,将会显著地损害个人的日常生活。
PTSD表现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常与相关的精神失调合并发展,如抑郁、药物滥用、记忆和认知问题,以及其他的生理和精神健康问题。这类失调也会伴随损害个人在社交及家庭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包括职业不稳定性,婚姻问题和离异,家庭失调,和子女教养的困难。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历史回顾
PTSD并不是一种新的心理障碍。早在很久以前就有记载类似的症状,在美国国内战争中就有历史记载这种障碍的文件,当时PTSD类似的症状被认为是“Da Costa综合征”。其中在医学文献中还记载有关于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生还者的创伤后应急障碍的特别描述。
PTSD的详细研究及记载始于越战后,患者主要是经历战争的士兵,所以称此为“炮击震惊” (shell shock),后来又称其为“战争疲劳”(battle fatigue)。根据1988年国家越南战争退伍军人再调整研究显示,PTSD在这个人群的发生比例当时是15.2%,30%的人从越南回国后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所有研究的退伍军人群体都在后续阶段被发现有PTSD,包括参加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和被派遣至世界各战争区域的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群。在其他国家的参战退伍军人的人群中也发现有明显类似的PTSD症状,比如澳大利亚的越战退伍军人表现出了许多类似于美国越战退伍军人的症状。
但是PTSD不仅是退伍军人的问题。虽然PTSD具有独特的文化及性别方面的表现,它也发生在男人和女人,成人和孩子,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人群,还包括所有社会经济阶层的人群。美国1995年国民调查估计PTSD的一生中的发生率是男人5%,女人10%。2005年该研究的报告显示PTSD发生率约为全美国人的8%。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形成和发展
许多人经历了创伤性和应激性事件后,会在接下来几天或几周内表现出一些PTSD的症状。可提供的数据显示8%的男性和20%的女性会持续发展PTSD,大约有30%的这些个体会表现出持续整个后半生的慢性症状。
PTSD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出现(在这之前的被称为急性应激障碍),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delay onset )。引发创伤的事件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技术性灾难 (technological disaster)、难民、长期监禁与拷问等,罹患PTSD多为直接或接触创伤事件的幸存者(受害者)、目击者与救援者。症状持续视患者的状况有极大不同。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29
慢性PTSD的发展过程通常包含有周期性的伴随症状缓解或消失的症状加剧,虽然一些个体会经历严重或不会缓解的症状。一些年纪大的退伍军人,报告有持续一生的慢性症状。他们会在退休后、自己或配偶有身体疾病、或关于他们军事服役的提醒(如关于战争事件的周年媒体广播或聚会)时,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症状恶化。
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罹患因素
4.1 他们经历了强烈刺激(无论广度还是强度)、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受害事件;他们是真实遭遇或感知这些事件。
4.2 他们有先前的心理脆弱因素,如基因、童年早期开始发生并持续存在的创伤,缺乏功能性社会支持,及有现存的压力性生活事件。
4.3 他们有诸如令人羞愧、内疚、敌视化、自我憎恨的社会环境。
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是产生PTSD的先决条件。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许多超出意料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心理创伤”的,如离婚、失业或考试失败。但是,有关研究发现,大约只有0.4%的事件具有“创伤性”意义。最近的研究提示,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例如,被强奸者在未来的婚姻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第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当然,个体人格特征、个人经历、社会支持、躯体健康水平等也是病情和病程的影响因素。
5.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识
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有的人会烦躁易怒。他们也会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人们还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灾难情形的鲜明的回忆,这种回忆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急反应(例如出汗,心跳加速,极度恐慌)。同时,有PTSD 的人们会尽量的避免接触和提及他们所经历的灾难。他们会避免故地重游。他们的情绪通常会持续低落,并会对原来感兴趣的事务丧失兴趣。他们也可能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 他们或许会表现得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以上的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很多人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它们没有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所以根据诊断标准,只有当足够多的症状在灾难以后持续出现一个月以上,并且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已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患者才可以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请注意,有的人,特别是救援人员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延缓。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在灾难发生六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出现反应。他们也需要及时治疗和帮助。
6.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和临床机构
6.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名称和诊断标准的沿革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0
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三版》(DSM-III)于1980年确定了PTSD的名称并提出诊断标准,1987年的第三版修订本(DSM—III—R)进行了修订,1994年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DSM-IV)再次修订。目前的最新版本是《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SM-IV-TR),于2000年出版。《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五版》(DSM-V)将于2012年发布。
6.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国家研究中心
美国国家PTSD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TSD)建立于1989年,由国会批准成立。隶属于退伍军人管理事务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中心的工作是开展对PTSD的预防、普及、治疗的研究和教育(research & education on the prevention,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PTSD)。中心总部设在佛蒙特州的白河杰克逊,另外有四个分部:分别设在麻州的波士顿、康州的海文、加州的保罗奥拓、和夏威夷州的檀香山。PTSD的临床治疗工作不属于该中心。
6.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治疗机构
在美国的大型医院里,设有近10个PTSD病区。其中最大的病区在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医院,负责对慢性或迁移性PTSD病人的住院治疗。在一般的综合医院和精神卫生医院,多设有PTSD专科门诊,负责对一般PTSD病人的门诊处理和康复指导。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重新体验症状、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
1.1 重新体验症状
PTSD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幻觉(幻想)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flashback,症状闪回,闯入性症状)。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它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在梦境中,患者也会反复出现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的场景,并产生与当时相似的情感体验。患者常常从梦境中惊醒,并在醒后继续主动“延续”被“中断”的场景,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1.2 回避症状
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患者似乎希望把这些“创伤性事件”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1 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从外观上看,患者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与人疏远、不亲切、害怕、罪恶感或不愿意和别人有情感的交流。患者自己也感觉到似乎难以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过去热衷的活动也无法激起患者的情绪,患者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甚至格格不入,难以接受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听天由命,甚至觉得万念俱灰,生不如死,严重的则采取自杀行为。
1.3 警觉性增高(易激惹)症状
不少患者则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2.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尽管PTSD的核心症状为:重新体验症状、回避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但是,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年龄愈大,重现创伤体验和警觉性增高症状越明显;年龄越小,其临床表现就有其特殊性。成人大多主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儿童因为大脑语言表达、词汇等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的限制常常描述不清恶梦的内容,时常从恶梦中惊醒、在梦中尖叫,也可主诉头痛、胃肠不适等躯体症状。研究指出:儿童重复玩某种游戏是回闪或闯入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值得注意的是,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
2. 1 重新体验
儿童行动、使用或者感觉事件再发生。
儿童常有噩梦,且噩梦的内容不清晰。
儿童有事件的回放(回忆过去)或脑中反复跳出图象。
2.2 回避
儿童也许避免谈论创伤事件。
儿童也许避免活动、接触也许提醒他创伤事件的地方或者人。
儿童在面对令人愉快的事上也许有麻烦与朋友和家庭相处,或者丢失兴趣。
儿童可能不表现出他的感觉或与他年轻的年龄不相适应。
儿童也许看自己将来没有希望,也许也担心在童年死去。
2.3 应激增加
儿童容易受到情感伤害。
儿童有突然的悲伤、恐惧或者愤怒的感觉。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2
儿童感到紧张,跳动,慌张或者急燥。
儿童在学校有问题或麻烦,要被注意。
儿童有睡眠问题。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
PTSD可以共病焦虑、抑郁、物质依赖等多种精神疾患,也可以共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
3.1 共病精神疾患: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物质依赖(酒精、药物)等多种精神疾患。
3.2 共病心身疾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消化性溃疡、肥胖、肿瘤及其他心身疾病。
据Roca等报道,对129名主诉记忆障碍的PTSD士兵(DSM-Ⅳ诊断标准)用临床心理测验量表(韦氏智力量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简明症状量表以及分离体验量表)分别检验患者的智能、记忆以及主观记忆方面的能力下降情况。结果发现:患者的记忆评分与智商、语言记忆指数等无相关,而与抑郁量表及简明症状量表等显著相关。提示PTSD患者主诉记忆障碍并不能真正反映记忆损害,相反它提示了共病情绪障碍的危险性。Engel等研究参加海湾战争的21224名美国士兵,其中诊断为PTSD的患者平均每人有6.7项躯体主诉,非PTSD患者仅1.2项主诉。
Barry研究指出,约60%的PTSD患者至少共病国际睡眠障碍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中的1种,或DSM-Ⅳ中的3种睡眠障碍。Mayou等研究交通事故幸存者发现,PTSD还增加了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肥胖、肿瘤及其他心身疾病的患病危险性;并且,幼年有创伤经历的PTSD患者更易发生共病问题。如前述Brimes对8名空难幸存者的研究支持次此观点,研究发现,有2名患者幼年期曾有过创伤体验。
Herman等经过研究指出,战争所致PTSD可持续50年,并且共病抑郁的患者自杀危险性亦增加。简而言之,PTSD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生理和经济等方面的负担。
研究指出,战争所致PTSD可持续50年,并且共病抑郁的患者自杀危险性亦增加。简而言之,PTSD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生理和经济等方面的负担。
4.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
精神障碍的家族史与既往史,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如遭受性虐待、10岁前父母离异),性格内向及有神经质倾向,创伤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躯体健康状态欠佳。
由个体人格特征,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信念和生活态度等形成个体易患性的影响等。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3 上述因素影响了对精神性创伤经历的反应强度,包括控制力、预见性和觉察威胁的程度。尝试对自身或其他人最小损伤的能力以及现实的困惑。
如果患者被伤害或出现疼痛、发热或感冒,能够加剧生物和心理的体验。
5.PTSD患者存在高自杀危险性
PTSD患者的自杀危险性远远高于普通人群,高达19%。这是因为PTSD患者不但具有自身的独特的症状学特征,还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某些患者其严重程度甚至达到合并诊断情绪障碍的标准: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此外,由于PTSD患者警觉水平的提高,使得患者对自身躯体健康状况的关注加强,并伴发严重的睡眠障碍,相关研究表面,约60%的PTSD患者至少共病国际睡眠障碍分类中的1种,或DSM-Ⅳ中的3种睡眠障碍。同时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失眠也会加重机体的生理负荷,增加了诸如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肿瘤和其他心身疾病的发病风险。这些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会进一步降低PTSD患者对心理创伤和社会生活压力的应对能力,加深他们的主观绝望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杀风险。
第二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诊断
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是按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SM-IV-TR)和国际《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ICD-10-E),并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这三个诊断标准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方面基本接轨。综合这三个标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有以下几点:
1、暴露于某一创伤应激事件;
2、有持续地重新体验的症状;
3、有回避及麻木的症状;
4、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5、症状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
6、有明显的痛苦或社会功能障碍。
二、美国诊断标准(DSM-Ⅳ-TR)
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Ⅳ-TR。在DSM-Ⅳ-TR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曾暴露于某一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种: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4
(1)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招致的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2)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注:如是儿童,则代之表现为紊乱或激越的行为。
2.以下列1种(或多种)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
(1)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注:如是幼儿,反复地进行表达创伤主题或一些有关的游戏。
(2)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注:如是儿童,可能是令人可怕的梦而讲不清内容。
(3)似乎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动作或感受(包括这种体验、错觉、幻觉、及分离性闪回发作于再现之时的感觉,包括发生了意识清醒时或酒醉时)。注:如是幼儿,可出现特殊创伤的再现。
(4)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
(5)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生理反应。
3.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下列之3项以上:
(1)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2)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3)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4)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
(5)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6)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
(7)对未来没有远大设想(例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职业、婚姻、儿女、或正常生活享受)。
4.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下列2项或以上:
(1)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 (2)激惹或易发怒; (3)难以集中注意;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5
(4)警觉过高; (5)过分的惊吓反应。
5.病期(B、C及D的症状)超过1月。
6.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7.分类:
(1)急性PTSD:病期在3月之内。
(2)慢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
(3)延迟性PTSD:如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月才发生。
三、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在2007年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ICD-10-E)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的延迟的和/或延长的反应,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成为恐怖活动、强奸、或其它犯罪活动的受害者)。人格特质(如强迫、衰弱)或既往有神经症性疾病的历史等易感因素可降低出现这类综合征的阈值或使其病情更重,但用这些易感因素解释症状的发生既非必要也不充分。
典型的症状包括: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不断地在闯入的回忆(“闪回”)或梦中反复再现创伤,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乏,回避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一般而言,有可能使患者想到原来创伤的线索都是害怕和回避的对象。偶尔可见戏剧性的急性暴发恐惧、惊恐或攻击,这些由一些突然唤起对创伤或原来反应的回忆和/或重演的刺激起扳机作用而促发的。
通常存在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失眠。焦虑和抑郁常与上述症状和体征并存。自杀观念也非罕见。另一个使情况复杂化的因素是过度饮酒和服用药物。
创伤后,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有波动,大多数病人可望恢复。少数病例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本障碍的诊断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它发生在极其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但是,如果临床表现典型,又无其它适宜诊断(如焦虑或强迫障碍,或抑郁)可供选择,即使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给予“可能”诊断也是可行的。除了有创伤的依据外,还必须有在白天的想象里或睡梦中存在反复的、闯入性的回忆或重演。常有明显的情感疏远、麻木感,以及回避可能唤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但这些都非诊断所必需。植物神经紊乱、心境障碍、行为异常均有助于诊断,但亦非要素。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6
四、中国诊断标准(CCMD-3)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中,2008年7月由中国卫生部修改了病程。其诊断标准如下:
1.主要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
2.症状标准
(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3.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4.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2008年6月修订此条)。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10 年第 7 卷 1 期总第 17 期 ICAPJ, 2010, Vol. 7, No. 1, Serial No.17 37
5.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河北邢台畅想心理职业培训学校·畅想心理咨询中心
网址:http://www.hbxtxl.cn/ http://www.xtxlzx.com/
地址一:邢台市襄都区(开元路与团结路交叉路口北行100米路东)恒大城2号公寓楼7层716室
地址二:邢台市襄都区红星西街(路南)西仓巷南行20米路东
乘市内18路公交车到邢台市政府下车西行30米(路南)西仓巷街路东
联系电话:13363713910 13131956613 18131966618 张老师
办公电话:0319—5212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