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治疗
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非常认真的投入咨询过程中,以确保持续的深入的咨访效果。 “了解”是展开咨询与治疗的必须程序,详细交谈一些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辅导。由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一般需要:“了解-深入-辅导-领会”这四个最基本的程序。所以,国际心理咨询界一般常规的心理困扰需要8-16次的访谈,越是复杂的困扰越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涉及到严重困扰的心理障碍所需的心理治疗的时间就更长。
心理障碍越是早期发现、调适越好治疗。(1)症状累积时间越长,越会深入的影响性格。以后就越难治疗,接受治疗所需时间就越长,治疗成本越大。(2)心理咨询行业咨费水平同时也会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逐年变高。(3)背负负性感觉时间越长,心理困扰造成的学业、事业、生活的负成本越大。
总之,拖延治疗造成的总体治疗成本越大。早期注意心理保健,及时在小问题的时候看心理医生,有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越是拖延,越可能造成症状或负性感觉恶性循环。
如果你已经受到生活事件和心理、感觉、行为的困扰超过三个月而没有缓解的迹象,请为了你自己及其家人的健康、幸福,及时联系心理医生进行调适。
心理感觉异常是一个人内在的感知问题,不是外在的问题。所以,不太可能随着逃避或变换生活场景而得到解决。只要人在哪里,这种感觉就会带到哪里。即使更换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内在的习惯性认知和感知都会影响新的人际关系处理和生活适应能力。尤其是当相似场景出现的时候,过去无法跨越的困难仍然会重新激发起感知、行为异常。
因为自己的内在心理并未得到调整,逃避造成的问题的转移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反而容易造成新的困扰,同过去的困扰纠结在一起,越来越复杂。
一时的逃避并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只有在心理医生的协助下,慢慢的面对和处理心理上的困扰,才能逐步摆脱如影形随的感知异常。
有的来访者的问题比较严重、复杂,的确不是一时就可以见到较明显的治疗效果。需要持续的不断的及时反馈和调整,才可以逐步的走上治疗的正轨。来访者出于经济原因上的考虑,过于急迫的想看到短期治疗效果,造成短期效益同长期效益上的冲突。许多来访者在心理困扰发生之始,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调整。拖延至症状已经长期恶性循环,积累到了一个再也无法控制的地步,才被迫来找心理医生,却期望立即带来明显改变。越是复杂、困难的事情,越需要一个过程。从小学上到大学并不是一躇而就的。如果缺乏耐心和对长期辅导必要性的了解,急躁、盲目丧失信心,就会觉得眼前的困难太大而无法跨越,所以干脆停止而不跨越。
一些心理、行为症状仅仅是长期生活境遇中形成的性格、习惯的外部表现,性格、习惯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有对已经内化于性格、习惯中的不健康方面进行逐步引导,才能化解心理或行为中的症状冲动。所以心理、行为的习惯性症状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
心理、行为的改变除了需要进行理性思维上的认知调整,调适新的情绪上的体验带来改善的动力也不可缺少。否则,积重难返。而这需要时间一点点的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分层、分步的调整。来访者也需要时间体验、理解、消化。过快就给予指导难度过高的调适方向往往容易导致失败。
纠偏一个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大概也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再逐步恢复其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适应生活也需半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比较严重的心理行为困扰,没有“时间”这一要素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大疾病,没有找到专精于此疾病的技艺精湛的医师是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治疗。多年的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到哪一步怎么走,轻重该如何调整,应该转向哪个方向,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很难准确精到的把握。
最后,绝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走心理医生这条道路。因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心理医生绝不是仅仅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了。还需要广博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直觉感触及深入的理性思索能力。同时,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如实深入他人的负面世界的人无法成长为合格的心理医生,但深入人类负面世界的感触能力是一把双刃剑。要有长期面对、接收来访者的负面思维、情绪的流动而能及时对这种负面思维、情绪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扰动性体验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和业内专业交流的支持环境。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药物是否是必须的?
心理上的咨询与治疗有别于躯体疾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畅想不建议采用药物辅助治疗。排除副作用和长期花费在药物上的财力不说,因为药物其实是一种麻痹,麻痹大脑的情感和思维的功能区。它使人暂时的逃避了对困境的感觉,但是也减弱了人对症状变化的感知力和在治疗过程中的改变的动力。它容易使对心理、行为症状的治疗时间拉的更长,断断续续,甚至长年不愈。但往往来访者迷信药物,习惯于不开点药物就不是看病的生物躯体医学模式。人们一般不了解心理障碍实质是认知、情绪上的经验性偏差,需要心理输导和调整。药物治疗的是标,心理治疗的是本。药物的疗效是通过药物的生物化学效应在脑部细胞上暂时的抑制和调节。停药后,当药物浓度在脑部下降,由于人自身的感知其实还未得到调整,偏差性的感知仍然容易复发。尤其是当重新遇到挫折时,复发的可能性更大。心理治疗稳步调整人的感知结构,在心理调整中,精神科医师基于精神病学的仅偏重药物的思维模式还是比较偏颇的。精神科医师的药物治疗的适应范围应该是精神分裂症等无自觉自知力的精神病人,而不是具有痛苦、快乐等认知和情绪感知能力的心理障碍患者。无器质性病变的心理障碍,实应在心理治疗和咨询的范围。这是国际上普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同精神医学区分的诊疗常识。但目前国内能从事一定深度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比较少,因此国内的精神科医师承担了不少分流过来的心理上感到困扰的来访者的干预工作。他们往往习惯于药物治疗,但是因为专业视野的不同,国内的精神科医师在心理治疗与咨询领域的实质性的诊疗效率值得商榷。
|